心理热线 | 电波里的“生死时速”,这群“逆行者”很特别
6月3日,根据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分级分类防控工作的通告(第16号)安排部署,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总部院区隶属的花地街道,属于封控管理区域,实行封控管理,为保障好医院在特殊时期下的正常运行,医院各部门职工们勇于担当,主动留驻医院,为医院安全、人民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今天来为大家揭秘,这些天没有回家的医护人员们,在做些什么?
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五月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一时间,情绪恐慌随着城内疫情蔓延,使得我们内心不由自主地卷入。于是乎,在与疫情赛跑的攻坚时期,提高我们的心理免疫力刻不容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理援助热线作为市政府任命为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心理咨询热线,临危受命,保证热线24小时正常运作,同时为特殊时期因疫情出现情绪困扰的民众缓解心理压力,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支持,助力疫情防控。
点击☝文字查看
6月3日,指挥部下达了封控管理的通知,心理热线部门积极响应医院留院驻守的号召,心理热线咨询师们主动报名留守做“特殊的逆行者”,即时收拾好行装到医院接受封闭式“工作+生活”管理,彰显“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
心理热线作为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始终坚守着“舒缓心理压力、抚慰心灵创伤、预防自杀行为、促进精神健康”的使命。虽然在封闭管理的环境中,活动空间狭小,工作繁多,但每一位心理热线咨询师都心怀对职业的敬畏之心和对求助者的赤诚之心,以饱满的热情、温暖的言语和专业的技术守护每一位求助者,守护心灵的“特殊逆行者”——热线心理咨询师与志愿者们克服各种困难,留下动人的一幕幕。
狭小的办公空间
承担着满满的使命感
昼夜不停歇
累了就趴在桌子上歇一歇
互相学习与提高
遇到困难个案随时向朋辈请教
除了一直奋战在心理热线上的心理咨询师们,由于疫情持续,民众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纷纷致电心理热线求助,电话量激增,原有的10名专职人员无法满足咨询量的需求,医院迅速行动,1天内高效组建院内心理热线志愿者团队,统一培训,驻院上岗,为更多的民众提供心理援助,在这批志愿者中,有曾经援鄂的心理治疗师们,也有并肩上线的院内夫妻档......
曾经的援鄂队员
张宾博士是此次支援心理热线的志愿者之一,疫情刚开始时,他和他的太太两个人便将两个还未上学的孩子送往外地,自己则全身心的投入到防疫抗疫工作中。
院内夫妻搭档并肩上线
“我太太是热线的专职咨询人员,平时会把督导的案例与我分享,同时,我也学习了一点危机干预的技术。但是真正上场接线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心灵冲击。”张宾博士分享了他在心理热线支援时的感受————
我第一次“上场”就是夜班,那10个小时定会让我终生难忘。那一夜我接到5个自杀高危来电,最危急的是那位自杀计划的来电者。刚接到电话就听到的是哭泣、声音很微弱,我先是评估此来电者有很高的自杀意念,且有可能实施自杀,我心头一紧,试图引导她倾诉,20分钟过去了,仍然收效甚微。我把此来电者转介给同在上夜班的我太太,她耐心引导来电者,让其清除周围的实施自杀的危险物,再逐步减轻她的自杀意念,2个小时过去了,终于把来电者从自杀的边缘拉了过来。心理热线虽小,一头连接着陷在“死”引诱中的来电者,一头连接着呼唤“生”的咨询师,其每天都上演着“生死时速”,唤起了一位又一位自杀者“生”的希望,拯救了无数生命。
心理热线不仅是救命线,也是减虑线。由于疫情在广州肆虐,心理热线成为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咨询热线,每天会有很多疫情引起的焦虑来电。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隔离引起的焦虑和恐慌,有位来电者,被隔离在家,身边没有任何亲人,同时其为焦虑障碍患者,非常焦虑害怕。我引导其排解焦虑情绪,让其建立对防疫人员的信任,同时指导其互联网购药。大约20分钟后,该来电者焦虑情绪答复终于减低了。
热线每天数百个来电里,都会有大量因为健康码、注射疫苗引起的焦虑,咨询师们一一化解,减少恐慌和焦虑,对于我来说,这次志愿志愿热线工作是一次特别的经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与同事们一起努力,相信终会雾开云散见彩虹。
自2021年5月24日起,截至6月13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理热线电话总量达到了5千余例,疫情相关来电量为2千余例,在志愿者支援下,热线的接通率也从原来的约10%提升到目前的55%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驻留心理热线的咨询师们和志愿者们,为他们点赞!
往期推荐 ●●
// 1
|心理健康问答 | “每天都待在家里不许出去, 感到很烦躁。我该怎么办?”
// 2
// 3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编辑:海珊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致敬所有坚守疫线的人儿▼